涼茶,正是去濕熱的最佳良藥,更是廣東人的智慧結晶,透過不斷的嘗試,將性質寒涼的藥草煎熬成水,作為解暑消毒飲用,也因為有些涼茶帶有苦味,又稱為我們所熟知的「苦茶」。喻為美食天堂的香港,在這繁榮的大樓底下,仍然有著百年的傳統,是香港文化的代表,卻也和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。
清末時代,坐著俗稱「豬仔船」(苦工)的豬仔們飄洋過海要幾個月才能到美國, 1869年的香港政府憲報中記載,每隻從香港飄洋過海的「豬仔船」均要載有煮製涼茶的中藥材料,而且清楚規定每種藥材要多少斤,否則屬違法。被賣到他鄉當礦工的華人,都自備涼茶,香港中國醫學研究所所長李甯漢說「開礦經常有感冒,沒有大夫看,就要飲涼茶,否則就客死他鄉」,所以時至今日,涼茶仍歷久不衰。
1950年代西醫不流行的日子裡,涼茶成了家家戶戶熱門飲品。早期的涼茶鋪皆是中藥材店門前兼賣涼茶,人們將涼茶當作治百病的飲品,良藥苦口,二十四味一碗喝下面不改色,碗才剛喝完,熱水燙一燙,又要拿來倒涼茶。甚至買不起藥水的婦女,便會買碗二十四味,當作清洗傷口、消炎用,成為便宜的消毒替代品。
曾幾何時,涼茶也曾了香港流行店,六七零年代,收音機、唱片、電視的流行,成為了當年的奢侈品,茶舖為了招攬生意,在茶舖的黑板上,寫著當日電台播放的節目,想看電視,就買碗涼茶,邊喝邊看,餓了,還可以點些小吃,蘿蔔糕、茶葉蛋即是昔日流行的味道。有些茶舖還裝設點唱機,吸引年輕人上門,在沒有KTV的時代,喝碗涼茶,點首披頭四的情歌,成為時尚的約會地點!
八零年代的茶舖,是個昏暗的年代,卻也是經濟起飛的年代。西醫的普及,追求西化,快餐文化,電視機、收音機不再是流行,讓茶舖倒的倒,撐的撐。許留山,便是從中崛起的新秀。第一代的許留山,生意平平,並無起色。直到第二代的創新,殺出一條生路,讓茶舖成功的轉型,憑著一道芒果撈(西米露),使茶舖成了芒果冰品店,在全香港迅速拓展。
二十一世紀的茶舖,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運作模式,在香港各個地鐵站在可以輕易見到的健康工房(本名同治堂)和鴻福堂等連鎖經營,早期在店內熬煮涼茶的景色不再,改以工廠熬煮,在配送各個地點。將涼茶裝瓶,更是新一代茶舖經營人與飲料公司合作的創新概念。2005年11月,可口可樂公司將同治堂收購,擺脫碳酸飲料的形象,在香港以健康工房上市,將涼茶打造成一種健康食尚的飲品,並成功的拓展通路,遍及各大超商。這樣的行銷方式,深受年輕一代的寵愛,讓喝涼茶不再是一種古老的觀念,而是一種新的健康形象。
2006年2月,涼茶配製成為中國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」之一,這讓各家的涼茶品牌,有其專用的涼茶配方及專業術語。令人意外的是,不在文化遺產之列的品牌,便不可使用這些術語,而且也不能稱為「涼茶」,只能改稱為「植物提取飮料」等。這使的過去統稱以涼茶經營的店家,成了新的企業戰爭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