龜苓膏

說的徹底一點,壓根就不大喜好吃苦的玩意,誰叫它「良藥苦口」。到底是誰發明這句欺騙兒童的話?


龜苓膏,確實也是小時候,被灌進不少的良性補品。
這一盅盅黑色看似仙草的涼粉,裡面卻藏著擁有媲美化妝用品的絕佳良效,若買不起高價位的化妝品,時常來碗具飽足感的龜苓膏,成了既解毒又滋補養顏的夏日補品。

龜苓膏的起源於廣東、廣西一帶,產自梧州。《三國演義》記載,孔明揮軍南下征討南蠻時,因北方士兵初到南方水土不服,因梧州瘴氣多,致使影響行軍。詢問之下,獲得此妙方,將當地特有的鷹嘴龜和土茯苓熬成湯藥飲用,令士兵們迅速恢復。此法便成了梧州的民間傳統藥膳,清朝時期,更成為宮廷藥膳。
傳統的龜苓膏配方,主要以龜板、土茯苓為主要原料,其他副原料因各家祖傳有所不同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龜板主要治療腰腳酸痛;補心腎、益大腸、消癰腫等功效。選用的龜板,以金錢龜的效用最好,由於近年金錢龜已列入保護動物,因此以草龜板為主要的使用原料。龜苓膏的凝結,主要在於龜板與土茯苓比例的拿捏,控制得不恰當,便會使龜苓膏稀如水狀,卻也有些店家,為避免此問題,添加了些許的凝固劑來解決此問題。

一盅好的龜苓膏,顏色看來如黑水晶般的晶瑩剔透,表面光滑且聞起來帶有淡淡的藥材味,挖起來時,帶點黏性組織卻不鬆散,入口軟硬適中,帶有濃郁的甘苦味。真正傳統的吃法,即是凝固後,半溫熱直接食用,效果最好。若是像筆者一樣,不愛吃苦,可以在上面淋上點蜂蜜、果糖類,亦可以加點奶來食用,不過「良藥苦口」!你知道的。

有機會前往香港,不得不前往龜苓膏界的老字號「恭和堂」,相傳清末一位太醫嚴綺文將其藥方流傳至民間,由這位太醫的傳人嚴永昌所創立。恭和堂堅持使用龜板、土茯苓、甘草、連翹殼等材料熬煮十幾個小時,不添加凝固劑使其自行凝結,連份量都特別以一劑藥三百毫升來食用,當中的味道,要親自走上一趟,才能體會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