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思系列之左宗棠雞(二)

創新的廚師,在美國左宗棠雞發展出帶有甜味,以花椰菜殿底的菜餚,或有使用玉米粒和紅蘿蔔做為陪飾,但都不被接受為道地的湘菜。



親身體驗左宗棠公雞,經過過油肉外酥內有彈性,加上外層的醬汁鹹中帶點的醋酸味與甜味,用乾辣椒提香,卻不會又辣的口感。但因為是油炸過並經兩道手續,吃起來顯得有點油膩。

彭長貴師事譚廚名家曹藎臣,是湘菜的代表人物。「譚廚」指的是國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長譚延闓的家廚,曹藎臣人稱『曹四爺』;彭長貴所烹飪之料理表面上是湘菜,底子是淮揚菜,手法為嶺南菜,但湘菜嗜辣,經他巧妙的手法將湘菜鹹香辣的口味,改良得溫順可口。1970年代彭長貴赴美發展,在紐約曼哈頓開設彭園餐廳,一次,貝聿銘邀請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吃中國菜。季辛吉吃後,便成了主顧,每次赴彭園,皆需要包下整個餐廳,成為彭園的活招牌。 一九七六年留學生馬英九與周美青的結婚宴,就是選在彭園辦的。

聯合報 國外記者聞風前往湖南考察,追查左宗棠雞的由來,卻不得其門而入,沒有任何一家湘菜館有此料理。正當1990年彭長貴回到長沙開設餐廳,其風格並不被湖南人認同為湘菜,使餐廳很快結束營業。然而,湖南的廚師們走向海外,推展湘菜時,卻被要求製作左宗棠雞,讓師傅們處於這樣的窘境。

菜單有個特別的地方,就是英文名稱與在美國的取名有不同之處,被稱作Chicken a la Viceroy,讓人有點誤解是法式命名還是英式命名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