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泊棧66期:古早ㄟ行動快餐


        飯湯據傳是農業時代因工作需要而發明的飲食,也是南台灣特有的料理。荷據時代至日據時代,萬丹是下淡水溪東岸農耕最發達的地方,也是台灣稻作最早的發源地之一;沿著下淡水溪而上的楠梓仙溪,位於「蕃薯寮」(旗山舊稱)南邊,從日據時代即被稱為「溪州」,此處沿襲著飯湯的飲食文化。而位於「香蕉王國」旗山溪洲中間地帶的大山社區,飯湯是阿嬤們最為拿手的古早味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大山社區今居民大約500多戶,以務農居多。旗山區公所社會課長林靜芳提到:「飯湯是早期婚喪喜慶時,主人家將辦桌結束的剩菜回收後,再分送給鄰居的食物。在物資缺乏的年代,這是令人非常期待的料理。」由於是辦桌的「菜尾菜」,所以每一家所分到的內容,也會隨著主人家所剩餘的菜色有很大的區別。將菜尾菜重新加熱後淋在白飯上面,對當時的農家來說,是再營養不過的料理,也促成了後來吃飯湯的習慣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在農忙時節,農夫無暇回家吃午飯,就由妻子製作飯湯送去給丈夫在田裡用餐。原本口味多樣化的「割稻飯」,後來也被飯湯取代。甚至更有一段時期,有人製作飯湯,用擔子挑著來到田裡販售給農夫,宛如現今的行動快餐車一般。

菜尾菜的創新版
        時至今日,飯湯已不像從前以菜尾菜烹煮而成,而是改以各類新鮮食材現煮現吃的方式呈現。吃飯湯的意涵,也不僅止於婚喪喜慶後的菜尾菜,只要是人多聚集的時節或活動慶典,都不難發現飯湯的身影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有時阿嬤也會在家裡做飯湯,用來節省料理的時間,煮一鍋便可以抵好幾餐,而且飯湯越煮越香。一道看似簡單的飯湯,在大山阿嬤們的烹煮看來,其實做起來一點也不馬虎,鍋內更是放足了15樣食材。飯湯之所以會有這麼多料,曾是一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難。如今曾為媳婦的阿嬤們,異口同聲地說:「是做料夠,不是媳婦璈(閩南語)。」至於食材的分量要怎麼拿捏,阿嬤們只怕吃不夠,所以都「大約啦」!

        飯湯與火鍋最大的不同是,飯湯是需要將食材先行分門別類來烹煮,再進行融合,而且山珍與海味皆不可少。要比較大山社區與其他地區飯湯的最大差別,就是阿嬤們特別注重「芡芳」(閩南語「爆香」的意思)這一個程序。芡芳又分別透過三種不同的方式呈現:一是紅蔥頭與蝦米的爆香;二是黑胡椒粉的香料香;三是新鮮芹菜的清香。這三種香都是在飯湯完成之前,才依序被加入到飯湯之中。

        過去飯湯上面會浮上一層厚重的油脂,一方面是為了運送到田裡能夠保溫;二方面是為了提供工作的所需熱量。如今的飯湯,雖然還是有豬油、雞油與豆枝的風味,但早已調整成較為健康的風味。不過對阿嬤們而言,飯湯上面的油脂,才是她們真正懷念的古早味呢!
        阿嬤們將飯湯重新製作,創作出屬於大山社區的飯湯味。在大山社區發展協會的協助下,飯湯料理更是吸引許多懷念的長輩們前來,一同在社區活動中心共襄盛舉,形成「社區共食」的榮景,同時也保存了飯湯飲食文化的食譜。
飯湯的作法

【材料】
豬油、紅蔥頭、蝦米、黑胡椒粉、豬肉、雞肉、乾魷魚絲、乾香菇、竹筍、酸菜、紅蘿蔔、白蘿蔔、魚丸、高麗菜、絲瓜、豆枝、芹菜。

【步驟】
①首先用豬油將紅蔥頭絲炒軟,再加入蝦米一同炒香至金黃色,並加入黑胡椒粉後撈起備用。雞肉先川燙撈起,然後用豬油爆香炒過,炒至些許金黃色備用。用豬油炒香豬肉,加入少許醬油提色後撈起備用。
②將紅白蘿蔔塊、酸菜絲、筍絲絲、香菇、魷魚絲、雞肉、豬肉進行熬煮。待紅、白蘿蔔煮軟、湯頭入味後,再加入高麗菜、絲瓜、魚丸進行第二次熬煮。最後放入豆枝,煮滾後加入爆香的紅蔥頭與蝦米。
③起鍋前以鹽調味並加入芹菜末攪拌提香即可。



原文刊載於停泊棧第66期:其食如此—古早ㄟ行動快餐

留言